你可能在某个瞬间闪过这样的念头——想知道某个人此刻在哪里。也许是担心晚归的家人,也许是好奇朋友的行踪。这种想法很自然,但付诸行动前需要明白:未经对方同意定位他人位置,在法律上就像擅自打开别人的私人日记。
隐私权侵犯的法律界定
每个人的行踪轨迹都属于敏感个人信息。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将行踪轨迹列入敏感个人信息范畴。这意味着定位数据享受最高级别的法律保护。
记得去年有位客户咨询,他在伴侣手机里安装了定位软件,初衷只是出于关心。但当对方发现后,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感情破裂,还差点面临法律诉讼。这个案例很典型——即使动机良好,未经授权的定位依然构成侵权。
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强。2021年最高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,就有一例涉及利用技术手段跟踪他人行踪的侵权案件,法院最终判决跟踪者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。这类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:每个人的位置信息都是受法律保护的私人领地。
不同场景下的法律后果分析
商业场景中的风险 企业如果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位置数据,面临的可能是天价罚单。某知名地图应用就曾因过度收集用户位置信息被处以数百万元罚款。在商业领域,位置数据的使用必须经过充分告知和明确同意。
个人关系中的隐患 在亲密关系中偷偷定位对方,听起来似乎情有可原?法律并不这么认为。无论是夫妻还是亲子关系,未经同意的定位都可能构成侵权。我接触过的案例里,有位母亲在成年儿子的车里安装GPS追踪器,最终被儿子发现并报警处理。
职场监控的边界 雇主对员工位置的监控也需要格外谨慎。除非明确告知并获得同意,或者基于特定的安全考量,否则工作时间的定位跟踪同样可能越界。合理的做法是在员工手册中明确说明,并在必要的监控场景中获得单独同意。
相关法律法规解读
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给隐私权下了明确定义: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。而个人的行踪轨迹,恰恰是隐私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。
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二十九条要求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必须取得单独同意。这意味着普通的用户协议中埋藏的位置授权条款很可能不够充分——需要明确、醒目的特别提示。
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四十二条也涉及这个问题,偷窥、偷拍、窃听、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。虽然这条更多针对现实空间的隐私侵犯,但其保护理念同样适用于数字空间的位置追踪。
法律不是要阻止人们互相关心,而是确保这种关心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。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就拆阅他们的信件,数字时代的位置信息同样需要这样的尊重界限。
打开手机地图应用时,那个闪烁的小蓝点总能给人安全感。但当我们想了解他人的位置时,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。其实在特定条件下,获取他人位置信息完全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进行——关键在于遵循正确的路径。
获得明确同意的方式
最稳妥的方式永远是获得对方明确的同意。这听起来简单,实际操作中却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。
主动告知与透明沟通 直接向对方说明你需要获取其位置的原因,并确保对方理解同意的内容。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:“我想在你放学路上看到你的位置,这样如果你晚归我会更放心。”这种开诚布公的沟通往往比偷偷安装追踪软件更有效。

我记得有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借鉴。他在孩子的手机上开启了位置共享,但同时也让孩子可以随时看到他的位置。这种双向的透明让位置共享变成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工具,而非单方面的监控。
选择合适的同意形式 同意的形式也很重要。书面同意当然最理想,但在日常生活中,清晰的口头同意加上后续的行为确认也能构成有效授权。比如对方在电话中说“好的,你可以查看我的位置”,然后主动通过社交软件发送了实时位置——这就形成了完整的同意证据链。
各种位置共享功能都设计了明确的授权流程。微信的“共享实时位置”需要双方主动进入,苹果的“查找”网络需要对方接受你的共享邀请。这些设计本质上都是在确保——每一次位置获取都基于双方的自愿选择。
紧急情况下的例外规定
法律并非铁板一块,在真正紧急的情况下,规则会为生命安全让路。
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 当存在现实且紧迫的生命危险时,未经同意获取位置可能被法律宽容。比如家人突发疾病失去联系,或者有明确证据表明某人可能自伤——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确定其位置,法律通常会考虑其正当性。
去年有个真实案例,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走失,家属通过运营商获取了老人手机的大致位置范围,最终在郊区找到了意识模糊的老人。警方事后认定这种行为属于合理的紧急避险。

法律程序授权的途径 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,确实可以依法获取公民的位置信息。但这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——普通的民事纠纷不足以启动这种调查权。刑事案件的侦查、失踪人口查找等特定情形下,警方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向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调取位置数据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授权有明确的范围和时限限制。不是“一证在手,随便定位”,而是精确到具体案件、具体时段和具体人员。
技术手段的合规使用指南
技术本身是中性的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
内置共享功能的正确使用 现代智能手机都内置了位置共享功能。苹果的“查找”网络、谷歌的“位置共享”、微信的实时位置共享——这些功能都经过精心设计,确保每次共享都需要用户主动操作或明确授权。
我自己的使用习惯是,只在特定时段开启位置共享。比如出差赶飞机时让家人知道我的行程进度,到达后立即关闭。这种有限度的共享既满足了关心需求,又保护了日常隐私。
第三方应用的合规边界 市面上有些应用声称可以“悄悄追踪”他人位置,这类应用的法律风险极高。合规的位置共享应用应该满足几个基本特征:被追踪方会收到明确通知、可以一键关闭共享、有清晰的隐私政策说明。
企业开发位置相关服务时,合规团队应该从一开始就介入产品设计。包括数据加密存储、设置合理的保留期限、提供便捷的退出机制——这些细节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合法性。
位置信息就像一扇特殊的窗户,从这扇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关心之人的安全,但我们必须确保开窗的钥匙始终握在对方手中。合法获取位置信息的核心不是技术有多先进,而是尊重有多到位。


